在檢驗檢測認證行業里,截止至今已有將近30家上市公司(華測、金域、廣電計量、國檢、電科院、中國電研、中國汽研、譜尼、蘇試試驗、信測、實樸、國纜、利揚芯片、力鴻、鋼研納克、蘇交科、壘知、建科股份、建研院、建科院、西測、思科瑞、中汽股份)等。
在行業整合與抱團發展方面,有中檢集團(與通用技術戰略合作)、國投集團、中輕檢驗、招商局集團、鈦和、沃特等機構。
在民營檢驗檢測綜合實力較強的大中型機構中,有微譜、英格爾、挪亞、斯坦德、通奧、東方縱橫等機構。
在國有/事業單位綜合實力較強的大中型檢機構中,有深圳計量院(深檢院)、上海建科、上海汽檢、達安中心、上海質檢院、廣檢集團、廣業集團、廣東質檢院、上海計量院、中鋼集團、賽寶、浙江方圓、華誼集團、中機科、上電所、中機認檢等機構。
未來(截至2030年)上市公司數量預測約50家左右,因此,并購及抱團發展將會是主流趨勢。
隨著《實施質量強國建設綱要》出臺,檢驗檢測認證行業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而消費者隨著質量意識的不斷提高,技術服務業也將轉變為高科技服務業,因此,客戶更傾向于認可一些有品牌影響力、信譽度高、綜合實力強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
隨著“放管服”政策的出臺,“放”基本已達到效果,未來幾年就是對市場進行加強監管力度,不規范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生存空間越來越少,經營風險也越來越高。
隨著“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和“互聯網+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檢驗檢測監管機制。建立健全部門聯合監管工作模式,充分發揮各自監管優勢,加強信息互通和協作聯動,進一步規范檢驗檢測機構從業行為,加大重點領域及高風險領域的抽查比例,強化線上線下渠道監管,嚴厲打擊檢驗檢測違法行為。加快推動檢驗檢測機構行業監管及行政處罰信息納入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構建失信聯合懲戒機制,提高違法失信成本。積極利用“互聯網+監管”“大數據”“云監管”等智慧監管手段和能力驗證、實驗室間比對等技術措施,加強監管方式創新,提升監管效能。
智能化
采用智能檢測技術與智能檢測系統,最終達到可溯源化(對人員、設備、材料、信息和數據實現可追溯性,滿足自身質量控制和外部監管)、更規范化(對實驗室各個環節進行監管監督,避免出現結果失敗、不確定性等各種問題)、面向數字化(利用新一代數字信息處理技術,對檢測模式、業務架構、企業文化等變革升級為線上各種活動,其數字化主要表現為業務在線化和數據驅動運行兩個特征)。
自動化
利用各種自動檢測儀器設備和計算機等手段進行測量、實驗和數據處理的自動化,借此減輕實驗人員的手工操作及錯誤出現,從而提高工作效率,當自動化成熟之時,企業的人員成本、出錯成本將大大減輕。
數字化
對于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數字化是提升工作效率和競爭力的必由之路,數字化對于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業務模式創新、服務效率提升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智能化數據采集技術,可追溯數據產生的環境、設備、人員、方法條件,減少人為干預,還原檢測數據產生的場境,從而極大地提升數據的可靠性。
我們不妨試想一下,我國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數量龐大,即使全球其他國家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數量加起來也達不到我國機構的數量,而我國檢驗檢測認證市場規模占全球市場規模約20%左右,總體來說,國內的檢驗檢測認證行業已到達機構數量過剩的階段。
縱觀檢驗檢測認證行業發展歷程上看,歐美發達國家檢驗檢測認證行業發展已接近200年歷史,而我國檢驗檢測認證行業發展才40余年,國內機構巨頭尚未形成,而歐美發達國家的機構巨頭已形成十余家,差距十分明顯。
由于國內檢驗檢測認證行業顯小散弱亂的特征,而且規范化較薄弱,大部分大型外資機構在國內基本處于觀望的狀態,即使市場進入了成熟期,也不敢輕易并購,一方面取決于國內檢驗檢測機構主導政采業務居多,另一方面在國際貿易保障方面自身能力足夠強大,再者是國內的機構普遍估值較高,因此,只有一些較晚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機構有少量的并購活動,大部分的并購活動還是在歐美、東南亞國家等。
近年來,國內一些較大型的檢驗檢測機構并購活動也并不活躍,其因素是因為并購標的不誠信、不規范(操守行為與財務不規范)、沒有核心競爭力、產生不了協同效應所致,且在國內并購成功的案例真的不多!
在香港地區、臺灣地區上市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實際上其市值均在10倍以內,而在國內上市的檢驗檢測機構,其市場高達40倍以上(甚至更高),這導致企業對自身的期望過高,最終難以達成并購。
未來幾年檢驗檢測認證行業逐步邁入洗牌過程,當上市價值減弱的時侯、當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數量大量萎縮的時侯,檢驗檢測認證行業并購整合潮即將興起!
從早期建工檢測、環境檢測、食品檢測領域市場的放開,檢驗檢測機構獲得了快速的發展,但隨著新進入者(尤其是民營檢測機構)數量劇增、各地區同質化競爭加劇,已發展到如今的是“僧多粥少”的局面,中小型檢測機構的利潤率與現金流也大不如前。
近幾年國家隊及多地國資委紛紛涌入檢驗檢測認證行業,比如招商局集團、國投集團、通用技術集團、粵檢集團、廣檢集團、賽格集團、成都產業投資集團等,他們普遍看好檢驗檢測認證這個賽道,或許在并購和整合過程中遇到很多波折,但決心比較堅定。
從近幾年國有企業如國檢集團、廣電計量、蘇交科集團并購活躍度可以看出,除了通過兼并收購布局新區域、新領域業務外,更擅長采用協同性發展戰略做大做強。
而國有實驗室上市或準上市企業近幾年也不斷增多,有廣電計量、中國電研、國檢集團、國纜檢測、上海建科、中機認檢、中汽中心、電科院、開普檢測、建研院、建科院、廣東建科、中機檢測等,其上市數量接近行業50%占比。
一些成立多年的地方國有、事業單位實驗室在市場的影響力同樣極大,比如天津中汽研、中國賽寶、深圳計量院、廣東質檢院、廣檢集團、廣業集團、廣州海關、上海計量院、上海質檢院、華誼集團、浙江方圓集團、浙江科正檢驗、賽西、西高院、上海汽檢、達安中心、寧波海關、上電所、中家院等機構,他們除了在市場上有一定的影響力與公信力,其業務規模均處于行業中上水平。
由于放開的部分領域市場,大部分民營檢驗檢測機構通過低價格、低質量的競爭,已極大地影響地方國有及事業單位實驗室的正常運行,而且民營企業在自我監管自律上仍有所欠缺,因此,未來國進民退是必然的趨勢。